2020 年4 月 3 日-2025 年 5 月 12 日- 结束了五年多的腾讯的职业生涯。
2020 年出,那一年我从澳洲回家过年,返程去澳洲时,COVID-19 导致澳洲取消了我所在的航班,本以为等待一段时间看看形式,看是否会放开,但是随着疫情的逐步蔓延,越来越不可能了,这样在二三月的时候,我决定开始投投简历,华为拿到 OD,再后来拿到了在线教育的 offer。中间腾讯HR 对于我之前澳洲 gap 一年的经历可能存在一些想法,差点不过(参考之前 gap 被阿里的 HR 拒掉的经历 https://blog.xiunian.wang/?p=1261),不过后来在团队技术 leader 的协调下入职了。非常感谢洲哥 galio 大佬给的机会,同时也证明腾讯是一家相对人性化的公司。
2020 年,那一年的疫情,将在线教育行业带到了风口,在线视频会议,在线教育等行业如日中天,我主要负责的是开心鼠英语的开发,是一个将美国 ABCmouse 本土化的产品,主要是少儿英语的学习以及后来大环境越来越卷,变成数学,思维,语文等综合课程的产品。那段时间扩招到了北京分部。2021 年,随着国家政策的转变,对于在线教育的一刀切,行业巨头新东方转型做了直播带货,竞品相继缩减规模以至退出,市场也是一片狼嚎,直接葬送了我们产品。这种运动式的整风好像在这片土地上一直重复地上演着。
再后来,总监带着一批同事去了PCG,做QQ频道业务,我也有幸被我leader邀请过去了。其它同学领了大礼包,我赢得了一个新的机会。虽然此时我已经不用QQ好多年了。但大佬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我也想看看这亿级体量的产品是怎么样的,就跟随大佬一起。
来到QQ后,又回到了我熟悉的技术栈,毕竟相比较cocos,我多年 android相关的技术更得心应手一些。首先是频道机器人相关的开发,基本上完全是复刻Telegram,但是明显的问题是,我们只是从表面上去复刻,似乎并没有考虑本地的实际场景和应用。举个例子,对于信息安全,机器人只能发特定模版的信息,模版需要申请报备(好熟悉的风格)。报备的模版能不能过只能看审核的人的标准和效率。 先审后发的机制,让一个机器人开发者对比tg简直是两个世界的功能。
后来随着 meta 提出的元宇宙概念席卷全球,腾讯也在积极尝试元宇宙社交。 colin 老板本身就是从游戏事业群过来兼管社交钱,自然而然把整个虚幻引擎都集成到了手 Q,成为了元宇宙底座,构建了我的小窝,期望像当年 QQ 秀那样席卷整个中国互联网.。 2023 年新年年会也是在 QQ 上开的,它像一个精美的人造水晶球一样,那样令人新奇。

腾讯的牛人很多,有实实在在,有一把技术功底的人,也有擅长表演,看起来很厉害的人。 我两者都不是。
为什么辞职了?
很多方面的因素,我在腾讯的合同今年三月到期,在去年好几个比较近的同事相继不再续签离开腾讯之后,我其实是有点焦虑的,这个年纪和职级,不续签的可能性还是比较高,过完年后,与其等续签通知,不如另外看看外部机会。 也拿到了一些 offer(感觉还是感谢腾讯的光环),不过公司也在最后一个月临近的时候,通知我续签了,更庆幸的是获得了澳洲州担保,也就是有了澳洲找工作长期定居的权利,比较了新 offer 和当下的工作,我还是不管是薪水还是发展前景,或者是感兴趣度,觉得新的工作更适合自己。 虽说是主观评估,但是有了澳洲的担保作为后盾,风险小了很多,实在不行去土澳随便干点什么也能活。
接下来去哪里?
应该是 DJI 吧,虽然不是传统互联网企业,但是 DJI 在全球化布局以及未来的前景,我个人认为是比较看好,纯粹的互联网企业我觉得是赢在了风口,未来的风口我觉得还是看人工智能和机器人。曾经在澳洲的时候深有体会,大型机械取代了很多劳动力,看起来是劳动力变得不值钱了,但是其实并不是,没有被取代的劳动力反而变得更值钱了。我希望是机器取代劳动力,让人从劳动力是放到创作上去。我愿意把它当做自己职业上的一个使命。虽然不知道未来有没有机会从事相关行业,但是 从 DJI 的布局来看,未来应该会有可为。而我作为一个 DJI 的用户,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这家公司的文化,如果能够做点自己能够用到的,愿意用的东西,工作的意义感也会好很多,不仅仅只是养家(虽然我还没有家庭)糊口,赚点钱而已。